曲奇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曲奇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山村教师寻找继任者难题何解

发布时间:2020-07-13 14:13:55 阅读: 来源:曲奇厂家

近日,湖北省一名59岁山村教师因即将退休“后继无师”,投书媒体寻找继任者,引发全国媒体关注。

在河南省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现象也普遍存在,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近年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在全省率先发放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等措施,引发教师“逆流”进山,值得关注。

山村教师寻找继任者引发关注

4月20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组抵达了湖北省保康县,采访了59岁的山村教师董朝兵。而在近期,董朝兵备受全国媒体的关注。

董朝兵是湖北省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村教学点的老师,因为明年即将退休,他带的10名山里学生面临无人接续教学的窘境,为此他给媒体写信,希望能找到一位有志在大山深处甘受清贫执教的继任老师。他的呼吁很快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随后,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等知名网站纷纷转载这封来信。连日来,上百家媒体和无数网友为“孤烛”精神点赞。

事实上,董朝兵并不是我国农村教育大环境下的“孤本”。

山村教师难找继任者现象很多,之前媒体类似报道有不少。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石河教学点,年过六旬的方家胜已坚守40年。去年,由于到了退休年龄无人接替,不得不重返讲台,守着5个留守儿童。在河南省卢氏县朱阳关镇壮子沟村教学点,作为唯一的老师,杜振民守着这个“巴掌小学”37载,即便这个学校只剩下9个学生,也从不曾离弃。

董朝兵、方家胜、杜振民等其实只是山村教师中的一小部分。放眼全国,“一个人的学校”并不少见,一盏盏“孤烛”凭一己之力,倔强地撑起了乡村教育最偏远处的蓝天。他们在大山深处,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山区孩子的未来。

一个背景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村教学点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全国农村教学点由1999年的16.54万所减少到2012年的6.25万所,减幅达62.2%;教学点教师平均年龄46.1岁,平均每名教师承担3.4门课程;教学点公用经费捉襟见肘,教师收入低,年平均收入仅为2.1万元。从“撤并”到“保留”到“办好”,农村教学点边缘化问题需要得到彻底扭转。

为何找不到继任者?

“董朝兵现象”引起了社会对山村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为什么会出现“后继无师”的情况,原因何在?

4月16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卢氏县、新县和辉县市三所山区学校的几位教师,提及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乡村教师大多用“苦”、“累”、“穷”来形容。山村教师收入近几年虽有所提升,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卢氏县山区乡镇一位小学教师说,自己工作近两年,每月工资加绩效不到2000元,而大学同学中有的在城市的培训机构教课,月收入都在四五千元,有的在县城学校教书,月工资也要多出四五百元,城区重点学校的老师则更高。“我们做得比别人多,拿得却比别人少,真想早些考进城去。”

还有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说,他所在的学校地处大山深处,由于学校太偏僻,连公交车都不通,去趟县城要先乘“摩的”到镇上然后转班车,耗时两三个小时,来回要花费三四十元。老师生活条件也很差,两个老师挤住一间筒子房,没有独立的厕所。学校还经常停水停电,有一次整整停了一个学期的水,全靠老师们外出担水。

据了解,除了生活艰苦和收入微薄,精神上的寂寞也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很难忍受。很多学校地处偏远,手机信号不好,不通互联网,学校周边也十分冷清,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每天一放学,老师们就感觉自己与世隔绝了。此外,农村教师职称“上升”渠道不畅,也影响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教师白天上课当老师,早晚值班“做父母”,长年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因此导致一些边远、艰苦地区经常完不成教师招聘计划,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普遍,偏远山区学校面临着“后继无师”的困境。

谁该为他们解忧?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转型,有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的乡村教师比前几年少了约一半人数,现在偏远农村教学点面临着招到老师,但最后却保不住的问题。如何留住教师,解决乡村教育“空心化”难题,我们该为山村教师提供怎样的条件,为偏远农村和山村孩子的教育成长付出怎样的努力?

因为,山村教师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个学校或教学点,更是山村孩子受教育的希望。

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举措。项项措施,彰显党和政府勇推教育改革、力促教育公平的决心与魄力。

辉县市教育局长刘建国认为,偏远山区和农村教师要“招得来,留得住”,首先要提高工资待遇,尤其是针对偏远山区教师,在提高绩效奖金的同时,应考虑由中央和省市财政给予“艰苦地区教师补贴”,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次设定补贴额度,越偏远、越艰苦的地方补贴越高,让农村教师的艰辛劳动得到应有回报,也鼓励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投身农村教育。

也有专家建议,继续全面改善偏远地区教育待遇问题。例如对基层本土教师实行特殊的较为体面的薪酬体制,这个补贴可与基层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年限挂钩。此外,在评定职称、晋升发展等方面,继续对基层教师倾斜。通过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关怀,鼓励广大教师热爱基层教育。

在解决教师来源方式上,可以推进城市对接乡村的“一对一”教师帮扶机制,让城市教师轮流下乡支教,实现教育资源上的互动交流。可以试行就近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支教,同时进一步落实“三支一扶”等帮扶机制。另外,开展好志愿支教活动,动员更多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基层教育事业。当然,这种动员要包含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持续全面改善基层的办学条件,通过全方位的硬件提升使山区或偏远农村教师能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闪光发热。

辉县:教师为何“逆流”进山?

在辉县市的深山区学校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些城市学校的教师甚至教育局机关的工作人员都主动要到山区去教学,这种“逆流现象”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农村教师生活补贴打到工资卡上了,每月760元,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山区教师经济上的倾斜,更体现了对我们山区教育的关怀与厚爱。”看着自己工资本上新增加的5个月农村教师生活补贴3800元,在辉县市南寨镇三郊口小学任教37年的老校长刘新群很高兴。

三郊口小学位于河南与山西的交界处,全校只有6个班,70多名学生,在辉县市属于深山区校区。4月17日,记者在三郊口小学看到,教学楼刚装修过,每个教室都装备了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视机等设备,学生宿舍还装有空调,硬件设施显然“高大上”。

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置于民生之首。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镇、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辉县历来有着尊师重教、兴学办教的优良传统,2014年9月,开始给农村教师发放补贴,按照深山区学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600元、丘陵边远区300元、农村平原200元的标准进行计算,个别深山区教学点教师每月能拿到760元,年财政预算1380万元。今年3月份,为全市3000余名教师兑现了5个月的生活补贴,共计524.23万元。

位于辉县市西平罗乡的辉县市第三高级中学一位老师说,今年,高中班主任费也由原来每月300元提高到了500元,如果将农村教师生活补贴和高中班主任费加起来计算,该校的班主任除工资外,每月收入至少增加近1000元。此外,辉县市还在市区清晖花园公租房小区最好的位置,安排了两栋楼100多套公租房,由教育部门调配使用,解决新聘教师住宿问题。目前,第一批44套房源已经通过公开摇号方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辉县市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的发放也在教育系统引起了“逆流效应”。现在,辉县市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城区优秀教师纷纷主动提出要求到乡村学校担课任教,成了教育系统新动向。

辉县市教育局长刘建国说,山村教师守候着山村教育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更要待遇留人,让山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荣誉感和优越感大幅提升。”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和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招不来、分不下、留不住的难题。(记者 尹海涛)

抚顺设计工作服

泰州工作服订制

吴忠工作服订做职业装订做